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摩具有镇痛效应,国人已有报导和专著,但是按摩指针法——采用超强度刺激“阿是穴”的镇痛效应,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镇痛原理的报导极少。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指针法比针刺法刺激“阿是穴”有更多的优越性,因它不使用针具,只用指压,指揉“阿是穴”,被术者无不良的心理刺激;施术时间短,镇痛效应显著;迅速,镇痛后效应维持时间也较长;随时随地均可使用,易被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所接受,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两骨之间隙深部的“阿是穴”因指力达不到病所以往往影响镇痛效果。老年体弱,耐痛性较差,体质较差的人,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能够较好降低运动皮层兴奋性且具有足够持续效应的磁刺激参数,为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降低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被试内设计,在被试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施加不同刺激数量(500次、1 000次、1 500次)的rTMS(频率为1 Hz,强度为80%RMT),分别测试刺激前,刺激结束后即刻,刺激结束后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结果:1 Hz,80%RMT 的500次、1 000次、1 500次rTMS均能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减少及产生一定持续时间的后效应;与500次、1 000次rTMS相比,1 500次r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减少的幅度较大且其后效应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1 Hz,80%RMT,1 500次rTMS能较好地降低运动皮层兴奋性,其后效应持续的时间大于60 min小于120 min,可作为使用rTMS降低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提高运动皮层兴奋性且具有足够持续效应的磁刺激参数,为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提高运动员的唤醒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被试内设计,在被试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施加不同刺激数量(1000次、2000次、3000次)的rTMS(频率为20 Hz,强度为90%RMT,持续5 s、间隔55 s),分别测试刺激前,刺激结束后即刻,刺激结束后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结果:20 Hz,90%RMT的1000次rTMS(持续5 s、间隔55 s)未能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发生变化,2000次、3000次rTMS均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增加及产生一定持续时间的后效应,其中3000次r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增加的幅度较大及其后效应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20 Hz,90%RMT,3000次rTMS(持续5 s、间隔55 s)能较好地提高运动皮层的兴奋性,其后效应持续的时间大于60 min、小于120 min,可作为使用rTMS提高运动员唤醒水平的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4.
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对负荷的概念与定义着手,对运动负荷、训练负荷以及内部负荷、外部负荷(即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提出疑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确认。运动负荷是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它具有刺激的功能。所谓的内部负荷即生理与心理负荷实则是外部负荷的效应,即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穴位电针刺激方法,观察运动员速度力量的变化状况,研究穴位电针刺激后运动员速度力量提高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发现,穴位电针刺激对运动员速度力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即时效应,而累积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与结构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其能够用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及爆发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根据振动刺激时间的不同,将振动训练所产生的效应分为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对影响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对这两种效应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对血清自由基及骨骼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刺的不同刺激时间可以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故实验采用不同刺激时间电针干预运动大鼠,筛选电针运动大鼠足三里更有效的留针时间.方法:采用不同针刺留针时间干预运动大鼠,观察血清SOD、MDA及骨骼肌JNK变化,筛选更有效的留针时间.用生化法测定血清SOD、MDA,用western blot测定JNK.结果:运动后大鼠血清MDA显著升高、SOD降低,骨骼肌JNK蛋白表达升高,两种留针时间治疗后,都能降低血清MDA、升高SOD,降低JNK蛋白表达,但递增变化留针时间升高血清SOD、降低骨骼肌JNK更明显.结论:实验得出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效应不同,留针时间递增变化对疲劳的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助生物适应理论探讨运动训练的本质,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运动训练是有目的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基于内稳态的生物适应,是对内稳态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运动训练中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的应激反应,能引起有机体机能水平的适应性提高,适应过程和适应机理均可通过应激学说来解释。训练刺激会给机体内部带来正负两种效应:适应效应和疲劳效应。在有效的时间内,任何一次训练刺激最终表现为正负两种效应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正>一、"超限效应"定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处在一定的范围内,刺激一旦超过心理承受阈值,刺激过强、作用时间过久,将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是心理上的"超限效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体要承受生理上的负荷,合理的负荷有利于形成"超量恢复"。身体练习负荷对于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如,本体心理上不能克服和适应身体上的负荷,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周喆啸 《体育学刊》2023,(5):138-144
为深入探讨经颅直流电技术对运动员动态平衡、灵敏反应等方面的急性影响及效果延续。招募24名国家健将或一级水平的男性运动员,随机抽签决定电刺激干预类型(真刺激或假刺激)与体能表现测试指标(动态平衡等),大脑皮层M1区安排电流强度2 mA、20 min电刺激;采集基准值和0、10、20、30、40 min共5个时间点的数据,每两次电刺激之间的洗脱期为48~72 h。通过SPSS软件,对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电刺激类型×测试时间点)。结果显示:所有体能表现指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真刺激组在干预后5个时间点的测试数据均显著优于基准值及假刺激组(P<0.05),且干预效果可延续至刺激后40 min,假刺激组较干预前未发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运动员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动态平衡、灵敏反应等体能表现水平显著增强,具有见效快、时效长等特点,可考虑将其应用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或竞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文摘     
<正> 饱和效应。饱和效应是指人们在同一强度的反复刺激下,所获得的刺激效果会呈递减趋势。若要维持原来的刺激效果或超出原来的效果,则必须不断提高刺激程度。为了防止饱和效应的递减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观念,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束缚,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教法,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钻研教法,努力做到课课有新意,堂堂有新招。防止出现“一个教案年年用,一  相似文献   

12.
竞技运动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决策情境,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决策者内部表征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较少关注风险信息外部表征对竞技运动中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基于色彩心理学中的红色心理效应理论,本研究将红色心理效应引入风险决策领域,探讨红色刺激对竞技运动情境中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71名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随机分至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风险偏好和框架效应上,红色刺激引发了2个实验组被试的回避倾向;红色刺激呈现时机的差异在框架效应与风险偏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负收益情境下的选择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红色心理效应同样适用于竞技运动风险决策情境。  相似文献   

13.
<正> 针对中小学生的运动训练活动,都必须通过加之于中小学生的机体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才能产生训练效应,使他们的机体在生理状况、生物化学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训练的目标。运动负荷从外部看,是由训练的量和强度这样两个既相互促进和依存,又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的。训练的量反应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量特征,其大小通常用练习的时间、距离、总重量、次数等来衡量。训练的  相似文献   

14.
政府补贴城市体育场馆建造一直是体育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本文利用北美地区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了体育场馆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体育场馆建造并不会促进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但由于新体育场馆存在“蜜月期”效应,因而在短期能够刺激城市经济增长。从空间上看,体育场馆溢出效应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邻近地区经济活动的增加更可能是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还体现在邻近地区相关经济主体利益的再分配。综合来看,体育场馆建造更多影响的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再分配,而不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运动生理学中,一般将大脑受到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后残留的兴奋性,称之为"痕迹"。在接受相同刺激时,此痕迹可起到惯性作用,亦即可产生与前面的大脑发放的神经指令程序或序列相同的神经指令,在此称之为"痕迹效应"。一、"痕迹效应"在准备活动中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杰  李平 《体育科研》2012,33(1):72-75
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是运动心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实验室,其主要的研究范式是系列反应时任务操作。但不同实验方案会影响系列反应时任务中的内隐序列学习效应,比如实验材料的序列长度、序列结构、反应—刺激间隔时间、刺激出现的概率和学习进程、刺激或反应的空间分布特点、刺激呈现的方式等。在实验过程中应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达到较好的内隐序列学习效果还有待更系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二、施钓过程的“刺激与反应”鱼儿进窝和咬钩过程,就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而鱼儿的反应是可以预测的,甚至是定型的。鱼儿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按感觉距离顺序来分,有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系统。施钓过程对鱼的刺激又包含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作用时间两个方面。刺激强度要限制在鱼儿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例如,鱼饵入水的“碑啪”声,鲤形目鱼类听觉可接受的频率范围是16-8000次/秒。刺激的持续作用时间是指刺激的连续性,它与刺激强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刺激强度越大,引…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电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 在训练之后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电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电刺激促使肌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后肌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电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外的训练实践证明,电刺激技术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和方法。然而,国内一直没有竞技体育所需的电刺激训练仪器。研制我国自己的运动电刺激训练仪,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力量训练和肌肉恢复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该仪器经国家举重队、国家田径队等全国8省20多个单位的使用证明,它适用于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软组织损伤、体育健美等领域。该仪器刺激波形、频率、刺激时间、间歇时间随意可调,可单、双路操作,有灯光、数字显示和安全保险装置。  相似文献   

20.
国外的训练实践证明,电刺激技术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和方法。然而,国内一直没有竞技体育所需的电刺激训练仪器。研制我国自己的运动电刺激训练仪,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力量训练和肌肉恢复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该仪器经国家举重队、国家田径队等全国8省20多个单位的使用证明,它适用于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软组织损伤、体育健美等领域。该仪器刺激波形、频率、刺激时间、间歇时间随意可调,可单、双路操作,有灯光、数字显示和安全保险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