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998~2010年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提高,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不断上升,居住和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趋于升高,而工业和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其他用途所占比例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非农就业的增加需要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合理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2.
刘志佳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5,37(7):1394-1402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同时这些变化之间呈现出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通过对1979-2009年间遥感影像的分类解译,获得珠三角地区四期间隔为10年左右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等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过去30年来珠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占地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已从0.5%上升到了10.8%,其中深圳、东莞已超过了40%,这些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以农业用地的减少为代价;2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相关性:2000年以前人口每增长1万人,经济增长3.2亿元;2000年以后变为16.2亿元/万人;3整个区域尺度上常住人口、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每增长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约增长0.99km2;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约0.16km2。但是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在城市扩张的初期,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贡献度较大,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表现出紧密的幂函数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土地资源的贡献度逐渐下降,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人类活动下河网水系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2000年~2003年浦东新区河网(包括河流、池塘、养殖鱼塘)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河网水系的变化强度、河网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对河网缩减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3年,浦东新区河网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面积减少和河网密度的快速降低,其中河流面积净减少449hm2,年平均流失率4%,河流密度年平均缩减率为5%;②城市化不同发展程度对河网水系有不同的影响规律,城市化率很高的主城区,河网水系稳定,变化很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迅速,河网水系缩减迅速;城市化水平低,远离市区,建设用地新增速度慢的地区河网水系变化小;③河网缩减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流失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城乡交替地带,同城市扩展同步.  相似文献   

4.
以基尼系数为基础,引用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或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极化指数模型",用以测定不同时段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空间极化程度的变化.应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县级市、地级市市区统计资料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采集4个年份各市、县的指标进行分析.指标的选取力求全面反映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2000年以前,县级单元间还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2000年以后,空间极化现象开始有所显现,2003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309."沃尔夫森指数"和"崔一王指数"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2003年分别达到了0.285、0.631.极化现象正在县级单元逐步变的明显.  相似文献   

5.
崔唯 《百科知识》2004,(12):39-41
随着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与自己居住、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城市的环境质量如何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色彩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人的心理还会产生多重影响,于是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居住城市的色彩环境建设问题。近年来,北京(2000年)、杭州(2002年)、南京和上海(2004年)等大城市为此还曾经进行过主题讨论。这也是中国城市色彩建设的高潮即将到来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环境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环境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94hm2,远低于全国水平;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市耕地面积逐渐递减,经历了增加-快速减少-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③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是可行的;④在人均GDP为10000元~2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30000元~60000元阶段,苏州市GDP每增加百亿元所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4450hm2、2 795hm2、1178hm2,表明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沈阳市城镇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时相TM影像,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象限方位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沈阳市市辖区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建设密度和空间分异等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年~2004年各时间段城镇扩展强度指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呈现显著的"圈层式"扩展模式,高速扩展区由中心城区外围4km扩展到6km区域;②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增加面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0~6km区域,且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增幅逐渐变小;低密度城镇用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减幅逐渐变小;③除1992年~1997年外的各时段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和强度指数最大的都是第5象限,1992年~1997年间,城镇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指数最大的是第6象限,城镇用地扩展总体上呈现由西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西-东北方向过渡;④1988年~2004年间,第5象限低密度城镇用地减少的最多,19年间共计37.00km2转化为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其次为第Ⅱ象限,共计减少26.15km2.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过去仅仅追求一定的空间作为栖息之地的要求,发展到了创造适宜于人们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等需要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提高整体居住水平,不仅体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同样要现代化。居住水平不能只理解为人均居住面积,居住外环境是居民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住宅内部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是居民进行日常室外活动和锻炼、相互交往、接触自然、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场所。只有使人居住外环境的质量水平跟上人均居住面积水平,才能真正达到居住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担忧。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进程时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化代价巨大。一些城市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资源科学》2009,31(12):2144-2149
利用环渤海区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耕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1985年、1995年和2000年耕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55.96%、53.70%和55.64%;林地、建设用地是区域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21.12%、22.13%和20.95%,建设用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10.48%、11.83%和11.70%;1985年~1995年、1995年~2000年两个时期,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与耕地景观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地与林地、建设用地景观类型之间的互动转换关系;两个时段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聚集度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过程,分维数、蔓延度指数和分离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过程。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分离度和均匀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而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蔓延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出增大趋势,反映了该区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分的复杂性降低,大斑块增多,各景观之间的不均匀性增大,不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对火电机组节能减排管理力度加大,促使国内多数火电机组都要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但多数电厂对自身节能减排潜力不清,盲目投入设备和资金,造成资源浪费.为合理评价电厂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状况,首先根据火电厂运行指标的特点建立火电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指标特点建立基于改进模糊物元分析理论的节能减排评价模型,利用基于物元分析理论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后选取5台发电机组进行实例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与现实吻合,表明改进模糊物元分析理论对发电机组的节能减排评价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系统结构,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模糊决策法,通过专家调查分析,得到了各指标的重要性权数,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预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依据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首先从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创新社会效应4个维度进行分析,选取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构建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然后,建立一个对数模糊优先规划-模糊层次分析(LFPP-FAHP)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改进传统方法求解模糊判断矩阵的不足,而且还考虑更加贴近实际的多时段加权评价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以广东省21个地市的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模型的应用研究,给出提升广东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万君  王玥 《情报探索》2021,(2):17-25
[目的/意义]旨在为分析评价金砖五国创新能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设施与资源四个方面选取十五个指标,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组合权重,构建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经模糊神经网络检验后,得出金砖五国创新能力等级.[结果/结论]结合评价结果提出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鼓励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宏观经济预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贺京同  潘凝  张建勋  卢桂章 《预测》2000,19(4):42-45
本文将神经网络理论与模糊系统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宏观经济非线性预警模型;运用模糊逻辑推理将经济专家经验引入到宏观经济的预警分析中,使系统具有处理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实现了预警过程的智能化;本文利用实际数据建立了具有转折点预测意义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宏观经济波动预警模型,并对中国1999年和2000年进行了尝试性景气预报。  相似文献   

16.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莹  程和琴  塔娜  江红  阮仁良  赵敏华 《资源科学》2012,34(7):1312-1317
随着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河口盐水入侵增强,上海这一地处长江河口区特大型城市的主要水源地供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上海市水资源供需风险因子的基础上,研究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及其功能结构,将上海市人均水资源量、供水保证率、万元GDP用水量、盐水入侵时上海市水源地不可取水天数作为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预警指标,利用熵权模糊物元法计算4个预警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欧氏距离确定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预警等级,并提出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的对策、建议和措施,为相关部门科学分析和有效保障上海市的供水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资源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本文收集了2012年至2016年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及苏州六个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人才吸引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包含有人才流动吸引力、人才发展吸引力2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等4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人才吸引力指标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模型,并且重点结合深圳市人才吸引工作的相关措施,对该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同时,针对深圳市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其与广州、杭州等同类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提出了提升该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的相关措施,并综合给出了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在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及对样本数据信息挖掘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模糊DEMATEL-相关性分析和VIKOR-灰色关联分析的多属性决策模型。首先,为了使筛选工作兼顾专家知识和客观实际,利用模糊DEMATEL-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并确定权重;其次,构建基于VIKOR-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方法,利用改进的综合指标值公式代替原始的公式,从而充分挖掘样本数据信息的内在规律;最后,通过算例及方法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可拓理论,以天津市为例,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可拓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简单关联函数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关联度和等级度,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评价模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