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伦理具有深刻的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同时,这种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直指学校体育这一伦理实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伦理对学校体育"实然"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学校体育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也离不开伦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伦理学视角出发,在剖析体育市场服务伦理常规之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对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与体育道德特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体育市场服务是有条件、有代价、相互性的,体育市场服务的常规模式是基于自利追求的互利互惠模式;互利互惠构成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也是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基础;体育市场服务中的体育道德特例是指那些能够主动地考虑被服务的利益,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维护和满足被服务者利益的行为,尤其指体育市场服务中心的无偿服务行为。伦理常规是体育市场服务系统的主要支柱,体育市场服务中的体育道德特例则不构成体育市场服务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进行分析.认为学校体育伦理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想,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杠杆".学校体育伦理应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向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观回归;学校体育应倡导公平、正义的环境;学校体育应确保参与者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之伦理精神——善的导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伦理学价值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伦理精神进行多视角探寻。竞技体育伦理精神———善,实质表征了竞技体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主体和追求具有多个层次;内涵了理想、目的、规范、主体精神、品质和行为等方面;包含两个维度,即竞赛伦理和社会性伦理。发展竞技体育善应继续宏扬奥林匹克精神,并可引入中国伦理文化的合理成分;竞技体育历史和现阶段发展中,善与真还一定程度地处于分裂状态;发展竞技体育要防止真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高师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重视和加强高师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培养.对推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活动广泛与深入地开展及提高未来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等,都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阳光体育运动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光体育运动的伦理精神是阳光体育伦理的高度凝练,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伦理关系、伦理行为和制度伦理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阳光体育伦理关系是阳光体育伦理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中的具体体现。阳光体育伦理行为是阳光体育伦理精神的“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阳光体育伦理精神在人们行为方式上的体现。阳光体育的制度伦理不仅对阳光体育伦理精神的实现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是阳光体育伦理精神转化为现实行为的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无锡市三所五年制高职校的班主任对学生在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五年制高职校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走过了一条从体育法律教育到体育法学教育之路。体育法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体育院系的学生以及一些法律院系的学生,体育法学教材在体育法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法学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体育法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法律伦理,这些是体育法学教育必须要首先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定的价值体系是竞技体育发展及其行为活动的核心性存在。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赋予和确立的方法有对竞技体育运行的适应——内引法、赋予竞技体育超越的伦理精神——外灌法。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赋予和确立的依据包括普遍性依据和现实性依据。其中现实性依据主要有社会伦理、政治利益和价值和“夺标”的功利价值。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赋予和确立中还存在矛盾和冲突,其间应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引导下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并对体育运动的行动反映。本文应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管理进行探讨,以整体管理理论为依据,对学生的体育进行管理,旨在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方式、练习内容和体育习惯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的功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及相关行为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相关行为模式的调查,分析并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体育的范围里所显示出的体育意识层次和行为特征,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体育软、硬环境建设,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面访调查等方法,对广西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研究,为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角下体育伦理价值构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平  熊飞 《体育与科学》2005,26(5):41-44
从和谐社会视角对体育伦理价值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伦理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体育伦理价值的基石;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追求公平的伦理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体育伦理价值的前提;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海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体育行为基本的表向是运动,它的基本要素包括1.体育行为的主体是人;2.体育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能动活动;3.体育行为与一定的客观相联系作用于一定的对象;4.体育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实践证明,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对其今后一生的体育实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治理实践展开伦理追问是促进体育治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治理他人所传达的内涵为社会与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据此,体育治理他人伦理问题有“相对他人”和“绝对他人”的二元面向:其一,应重视他人需要,基于伦理视角考量体育治理手段的正当性,对复杂体育治理关系包含的伦理意蕴加以反思;其二,确证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的他人地位,认可并尊重他人的客观存在,与他人协同共治,并在体育治理中可以对他人负责。体育治理他人伦理的根基是诚实守信,目标导向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具体包括自我与他人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以及发展伦理。基于他人伦理框架研究体育治理问题的理论创新在于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学科视角,实践价值在于为推进现代化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是否具有伦理属性是能否以伦理介入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提,对其确认与把握将为学校体育伦理研究提供内在依据与理论凭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任何一个环节、过程都离不开人性取向的判断,人性假设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伦理道德孕育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即人性或人的本性的折射,那么人性中必然内蕴着伦理道德,由此可以推断,人性内在必然具有伦理属性。按照事物推演的逻辑,既然人性内在具有伦理属性,而人性假设已经被确证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可以确认学校体育内在必然具有伦理属性。伦理属性在学校体育中主要体现为:学校体育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实质伦理关系,学校体育终极目标具有伦理蕴意,学校体育实践需要伦理的规范与约束。依据人性逻辑对学校体育伦理属性的确认与探索,既有利于明晰学校体育的伦理内涵,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伦理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大学的本科生的余暇体育行为和体育消费的趋向进行分析,山西大学二年级学生余暇时间较多,对体育的喜欢程度也较高,但余暇体育行为并不是很理想;而体育消费情况还是以中低档为主,但在城乡性别等方面上发生了一定变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和管理,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余暇生活质量和引导正确消费路线,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借鉴文艺批评理论和体育接受理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 ,结合体育运动发展存在的批评现象 ,通过与体育接受现象的比较 ,探讨体育批评的含义 ,分析体育批评的形态 ;体育接受中的审美批评、主体行为批评、伦理批评、社会批评和对体育批评的批评 (主要分析学术争鸣的意义 ) ,旨在拓宽体育理论研究领域 ,繁荣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叶松东  贾晨 《体育学刊》2023,(5):111-118
作为一种“信息-行为”耦合下冲破知识中心导向体育课程桎梏的探索式教学模式,体育非线性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这种以生态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归纳其创设代表性体育教学情境、调控关键性体育教学制约因素、简化复杂性体育教学任务设计、优化封闭性体育教学信息约束等实践原则;厘清体育非线性教学在注重学生身体主体性发展、强调多维体育情境开发、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等层面的内在价值。最后提出实践路径:从主动设置探索性体育教学情境,创造感知-行为共同体;合理调适复合性体育教学任务,促进有意义的身体体验;有效引导学生运动行为自组织,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