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对应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对应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观念进行替代。理解嬗变的过程,核心在于理解“国家和国民”关系的处理,研究发现这对关系由依附式转变为“国在民上”关系构建,又转向强调“个人至上”的关系构建,将国民脱嵌于国家和家庭,把人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转变为其目的,完成了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现代国家构建启蒙。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 ,“公民教育”是一个大众化的词汇 ,尽管其确切内涵存在争议 ,但公民教育有其一般的规定性理解 ,那就是培养个人在公民社会中有效享有权利、承担责任所必需的知识、态度、技能 ,同时关注伦理道德与法治精神的养成。亦即 ,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社会要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旨在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 ,推进公民的政治社会化。鉴于中国历史上公民教育经验的缺失 ,加之公民教育内涵的争议性 ,这一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开放性课题。笔者认为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实践建构 ,必须首先确立与彰显这样三种基本价值理念 :作为…  相似文献   

6.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关系 ,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甚至有学者断言公民社会就是民主化的充分条件。但人们忽略了公民社会概念的差异、公民社会对国家及民主的依赖、虚假的政治变量的存在以及“公民社会决定论”的误导等诸多重要因素。笔者主张反思这种乐观的理论态势 ,重新审视当代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 ,全面而谨慎地解读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与政党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赋予我国各民主党派享有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平等的权利。这是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在政党政治中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公民既是权利承载者,更是责任承担者。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有什么样的公民资格观,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正统公民资格观是一种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这种培养“权利公民”的公民资格观过于强调权利而忽略了公民资格所蕴涵的责任。出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诉求,当代西方公民资格观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品质,即关注“责任”,注重“责任公民”的培养。随着由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到作为责任的公民资格观的演进,培养“责任公民”成了当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9.
文明行为     
近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举措之一,政府从征集“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入手,发起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片面与扭曲的现象,缺乏高尚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这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蓝图的实现极为不利。而作为审美教育发展的当代形态的生态美育在高校的实施,能让大学生树立起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将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贯彻到多重关系之中,树立起生态整生观念,形成多重价值整生的价值观,克服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异化,把生态中和的理想贯彻到生命的全程全域,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当代"新写实"女作家的池莉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关注着女性的生活,从她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深刻透视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女性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五四"及20年代的现代文学作品,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言说和描写国家与地方乡土形象。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以故乡为中心能指符号,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一系列空间物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否定意义。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诗人郭沫若则通过动物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隐喻中国形象,这种隐喻的背后和深层是对设计和再造"新中国"的自信。闻一多则亦以社会性与自然性物象、积极和消极的两级对立情感对中国形象予以描绘,内里自有诗人思想的积淀。而受社会进化论与救亡思潮影响的郁达夫与老舍等小说家,也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对真实与想象的中国形象予以价值表征。这些国家形象言说和描写的多元性,既反映了"五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对救国救亡、再造中国的不同的思想路径和方向选择,具有文学与思想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生命线”,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的基础,要先了解大众文化产品所遵循的商业原则即"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商业机制,大众文化心理通过此机制得以生产和散播。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具有国情的特殊性,其形成与内外因素有关,内部因素是其发生前主流意识形态对感性压抑的过度失衡结构必然导致的心理反弹,外部因素是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自由空间。这内外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心理症象具有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付海兰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90-93,114
我国"三农"问题凸显,己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难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把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分析铜仁地区农民工创业的现状、存在问题、机遇及作用,探索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黄英个案,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性别中"他者"的女性,是以被扭曲的"镜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主流话语的浸染下,长期以来,女性形象及认识仍存在着悖谬之处。这主要包括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不息与依附传统观念之悖;女性的情感特色与缺乏创造性之悖;女性的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性别的否定之悖。当代女性随着自觉性的不断提升,社会评价逐渐提高",镜像"也开始逐渐被打破。女性的社会解放与自身解放,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入手,分析了当代作家叶兆言的中篇小说《马文的战争》,对文本中的人物关系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力求把握当下社会中男女间的复杂关系,努力捕捉21世纪初的时代心理脉络,再现生存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认识论如何进一步发展。首先,我们应当从哲学意义上探寻社会认识论的发展方向。社会认识论主要以认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哲学范畴;它不同于社会知识论,社会知识论把认识的结果和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属于相对具体的社会学范畴。其次,社会认识论应当深入反思当代哲学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既要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要实现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世界-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统一。再次,社会认识论应当进一步坚持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应当坚持实践性、历史性、科学性、人道性、人文性等基本原则,致力于当代人类文明实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神乌赋》,是西汉最早的一篇民间寓言故事俗赋,寓意极其丰富,不仅具有影射现实的社会意义,还具有鲜明的伦理思想倾向:一是以乌意象蕴涵伦理教义的"孝";二是体现着重教化的伦理思想;三是体现的"三纲五常"思想。这一创作倾向不仅是独尊儒术之社会大环境的产物,还在于《神乌赋》出土的墓主人所生活的东海郡的特殊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