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哲学角度,立秋了法治的困境在于法自身的矛盾性,并通过剖析法的矛盾,进而指出,只有德治才能援救法治、矫正法治的弊端。在理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法治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补充地位,只有这样,法治与德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角度,阐释了法治的困境在于法自身的矛盾性,并通过剖析法的矛盾,进而指出,只有德治才能援救法治、矫正法治的弊端.在理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法治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补充地位,只有这样,法治与德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3.
法德相济就是在法治的框架内,实行德治,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有效增强国家的科技力,不能没有法治,但也不能只有法治,还必须辅之以德治。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德治与法治是自律与他律,依法治官与以德治官,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治心与治身,治标与治本,治远与治近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要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应当树立现代德治和法治观念,坚持“两手”抓,切实纠正和摒弃以人代法、德主法捕、重利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5.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德治”是治国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既是法治和德治本身的要求,也是总结历史上治国经验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8.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哲学依据。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是外因,德治是内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既属于精神文明。又属于政治文明。由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第二位原因,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趋向应是法德并举、以德为重。  相似文献   

9.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的“德治”从根本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人性预设是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性善与性恶两种人性预设导致了中西方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从人性出发,德治与法治在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足,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使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德治在实践层面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制度中介。  相似文献   

13.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的联系是:都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升华。二的区别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内涵,一个是外地的他律,一个是内在的自律,一个治标,一个治本,一个靠强力实施,一个靠说服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施,由于法治与德治是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把二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德刑之辩”的历史昭示我们,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治国方略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是我国长期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里的“德治”,不是与人治,法治直接对应的范畴,而是在法治方略中强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的非正式的制度约束,然而,它在法治中却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实现了其经济基础,地位和作用等现代转型,我们在法治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开创国富民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8.
教育法治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具有功能性局限。教育法治之外应有教育德治。教育德治是教育法治有力的、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源性即礼治。法治的凸现是商品经济与市民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治是在总结苏共教训和传统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和德治的一个融汇点。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