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轨道理论研究对技术创新领域有着多年的认识与实践,但就技术轨道的跃迁与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二者之间仍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从当前国家战略转型和产业安全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围绕产业技术轨道的形成演化机理,引入能级跃迁理论用于阐释产业技术轨道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揭示技术轨道跃迁的基本动因、主要类型及触发条件,构建产业技术轨道演化的能级跃迁过程模型,提出一种对产业技术创新演化发展进行合理表征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技术轨道理论借鉴自然轨道的概念,提出技术轨道的思想。国内外学者在技术轨道概念的基础上,对技术轨道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技术轨道的发展、技术轨道锁定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的规律、分析技术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轨道的演化创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技术创新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已得到国内外创新研究者的一致认可,但一般认为路径依赖会使企业的技术发展“锁定”于某种次优技术状态,并会对某种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无动于衷”。但通过将路径依赖融入技术轨道理论,提出了路径依赖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顺沿技术轨道的创新(即顺轨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市场轨道的创新路径研究--以苹果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轨道理论为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实践中存在的“创新路径多样性”对其提出了挑战。构建了“市场轨道”概念模型,并通过美国苹果公司的创新案例研究论证和剖析了市场轨道的存在及其所对应的创新路径。基于市场需求的动态演化特性,以满足新需求、打开新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路径是新“市场轨道”创立的结果。“市场轨道”概念模型拓展了技术轨道理论,总结了基于需求导向和利用市场机会进行创新的演化规律,可以丰富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5.
郭蕊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17,38(5):121-129
技术轨道理论是指导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但存在局限。提出"商业模式轨道"概念,并通过中国百货零售产业中京东商城和天猫商城的创新案例对比分析了商业模式轨道的存在性、形成过程和对应的创新路径。基于商业模式要素的演化,以创造新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导向的创新路径是商业模式轨道的形成结果。商业模式轨道理论扩展了技术轨道理论,为后发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空间。  相似文献   

6.
渐进、突破与破坏性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兰剑 《软科学》2010,24(3):10-13
对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三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是依据创新的程度不同而进行的一种分类。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连续点,而渐进性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轨道上的延伸。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是从对原有的市场是否产生威胁和替代角度展开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矛  李飞 《科研管理》2006,27(1):35-47
根据技术创新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发展的事实,多西第一个提出了技术轨道的概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技术轨道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并对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同时引入逻辑曲线对技术轨道的刚性和突破进行了说明。本文还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行业技术轨道的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技术轨道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前沿和热点.本研究在全面概述技术轨道的概念、特性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技术轨道理论在技术发展规律和后发追赶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出以下重要启示:①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对后发国家而言更易于打开机会窗口,实现跨越.但也需注意,累积性是路径依赖的来源.②加强技术预警和对技术极限的预测至关重要,是研究开发战略选择和研发资源配置的基础.③由于技术轨道的累积性和排他性,先发者会存在转轨时较高的转换成本,而后发者由于转换成本低而更易于实现转轨,从而实现后发优势.④技术早期开发和市场规模对技术轨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把握和利用环境也是夺取轨道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颠覆性创新模式是什么?现有理论鲜有系统性研究。为弥补空白,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并有机整合数字技术文献、产业技术轨道理论、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对欧比特与乐鑫两企业运用探索性多案例法,首先界定数字技术背景集成电路产业颠覆性创新概念,然后形成3项研究成果:①阐释数字技术创新轨迹与产业技术轨道“螺旋同构上升”机制,提出“双轨匹配结构”;②揭示商业模式创新“螺旋迭代上升”机制,提出“价值闭合循环系统”;③明晰“双轨匹配结构”与“价值闭合循环系统”作用机制,构建数字技术背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双螺旋同构迭代上升”颠覆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吕燕  蔡宁 《科研管理》1998,19(2):38-43
本文指出生态技术创新包括末端技术、工艺导向型技术和产品导向型技术创新,认为营造有利于生态技术发展的技术选择环境是设计组合激励手段,以有效地促进生态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由此,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从成本和效益,价值与文化、信息传递机制等角度,阐述了不同类生态技术创新的选择环境。研究表明,生态技术创新的激励不应将整个技术系统视为黑箱,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5,(6)
以高科技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辨析了探索式和利用式技术轨道对企业成长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并检验了银行债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转轨的作用关系,以及创新资源在二者关系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银行债权治理对公司向探索式技术创新转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探索式技术轨道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贡献率高于利用式技术轨道;相较于利用式技术轨道,银行债权治理对探索式技术轨道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创新资源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证实了银行债权治理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突破创新资源瓶颈,实现向探索式技术创新顺利转轨。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大国竞争与企业创新战略引发重要关注,系统性探究“颠覆性技术创新”(Disruptive Technovation, DT)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内涵与整合框架对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现有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首先以技术导向下的创新理论范式演化为视角,系统回顾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源起与边界,构建分析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而,基于文献归纳与理论推演,研究提出涵盖技术新颖性(Technological Novelty)、技术优越性(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与技术外部性(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的颠覆性技术概念内涵体系,并以之为核心梳理涉及颠覆性技术获得(涌现与搜索)、识别、采纳与扩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议题整合框架;最后,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机遇、约束与挑战,展望在复杂国际环境与新发展格局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与研究发展的未来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导设计演进的创新集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设计的演进,给产业中的企业能带来持续创新机会。企业沿着产业技术轨道创新,企业自己抓住技术轨道,形成产品族创新,从而形成创新集群。一方面因为主导设计要求的技术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技术集群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单个企业不可能独自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然寻求技术集成。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技术创新群总是以突破型技术创新为核心,开辟一个全新的产品设计,围绕这个设计展开的是若干个平台型创新。最后,通过实证来证明理论推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轨道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轨道理论对技术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轨道跃升所实现的技术跨越在主导产业更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技术轨道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轨道跃升对传统技术体系冲击及影响的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兴衰成败的关键。本文在概述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障碍、持续技术创新的因素、持续技术创新的系统特征进行了理论探索,旨在为其它企业的发展提供参照,尽早步入持续创新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陈元志 《科学学研究》2012,30(2):194-200
 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在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交替演进的。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梳理宝钢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能力的培育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三个维度探讨宝钢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印证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20年来技术创新产权制度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以下4项共识:(1)技术创新产权是创新经济学的基础范畴;(2)技术创新产权及其所有制性质影响着企业股权资本配置;(3)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是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基础;(4)技术创新产权保护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律基础。进一步,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实现技术资本转化两个视角,对未来研究给出理论展望。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创新路径问题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企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根据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是造成技术引进陷阱的主要原因,技术跨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在路径依赖理论基础上结合技术演化理论,对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并针对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模式特点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发展技术路径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对技术路径与技术轨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演化机制的研究稍显匮乏。从产业经济和战略转型的需求出发,探讨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技术轨道理论中,以此构建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模型,并引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在技术轨道跃迁临界点处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结果表示:创新风险较大时,产业内创新能力强的主体更容易选择突破式创新;反之创新风险较小时,市场偏好会决定产业内各主体创新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辉  陈海龙  刘鹏 《科研管理》2021,42(6):32-40
作为智能时代的前沿通用技术,信息通用技术创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现有通用技术理论研究将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归纳为其创新互补性,但缺乏对该问题的微观动力机制的考察。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计算机技术阶段、互联网技术阶段和数据科学技术阶段等三个技术演进阶段中沃尔玛公司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基于通用技术与技术体系演进的双重理论视角,对信息通用技术体系实现结构与组织技术需求的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信息通用技术创新的微观动力机制存在“外部”和“内部”两种创新互补性:(1)外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实现结构与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局部或整体的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2)内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技术体系内各子技术系统的技术实现结构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前向通用技术的“启发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和后向通用技术的“回溯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结论对于组织技术创新战略与产业政策制定等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