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概念,随着新闻业史的发展厦其专业水平、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发生衍变,并在专业追求与现实表现、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职业道德与效益利润等方面渐渐形成悖论,体现出西方新闻与政府、大财团及个人利益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解构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神话。中国新闻事业,在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成分时,必须解决好新闻专业主义与政府体制的矛盾关系.这是其当前抉择。  相似文献   

2.
“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典型,曾经“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导了现代性的取向,随着现代多元化发展与文化多元性要求,儒家文化已成为现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过程仍未结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3.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是现代社会进行选择与分流的基本原则,“追求成功”是现代社会及学校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规范。本文基于一所重点中学高三教育的经验资料,以“成功伦理”概括其凸显的育人价值取向,从高三教育对于“成功”的意义诠释、对学生相关价值观念和性情倾向的塑造、所建构的人际交往规范三个方面,呈现并辨析了案例中学对于“成功伦理”的理解与培育。在个体性竞争的选拔制度的引导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已不仅是学生个人学业上的目标,更是被高三教育深刻地构建成为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生活时应具备的观念共识。然而,优绩主义内在的理论悖谬使“成功伦理”有违教育的正当价值,高中应当为学生超越“成功伦理”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4.
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的论证中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即包含着从“是”到“应当”、从生态学事实到伦理学价值的不恰当的定义和推理方式。然而,通过从目的论和道德情感对伦理推理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来看,“是”与“应当”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正是对这种主体主义的批判和疗治。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道德在理论上概括的新闻伦理思想,它在新闻道德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历来十分发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和火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播活动日渐频繁出现,在诸子百家积极宣传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主张中,就包涵了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例如先秦诸子百家中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等概念,就具有新闻伦理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8.
管理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 论。管理主义的核心在于“控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一种权力不平等的地位,其推崇管理技术。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评价是一种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以效率为中心,强调价值中立, 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范式。从伦理立场来反思,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忽视了教育公正、多元价值, 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符合伦理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公正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其旨归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市场化媒体(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的“娱讯”现象,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0.
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导致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新闻专业文化的持续演变。在新闻生产的观念与实践中,以“记者”或“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职业中心”体系不断衰微,“新闻人”成为数字时代理解新闻生产的核心概念。以“新闻人”为观念起点,传统新闻生产体系得以重构,不断确立多模态、分布式、介入性的新规则,探索构建以公共性与透明度为核心标准的新伦理体系,并在人际关系与意义流通两个交叠的维度上形成高度网络化的新生态。对新闻人的构成与内涵进行理论化,有助于不断明晰数字时代人类与非人类新闻行动者之间的边界,拓展新闻学理论“人文的”认识论,塑造一种尊重实然和坚持应然并重的新闻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媒介环境学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表明,它所奏响的是现代性的变奏曲。在麦克卢汉时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注重考虑"技术给人带来什么",而不追问"技术对人做了什么",这一共同特征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波兹曼将媒介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印刷术评价较高,而对摄影术、电视评价较低,认为它们侵蚀了启蒙时代苦心树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具有反现代性的色彩。后麦克卢汉时代,影响最大的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和新型地球村理论,高扬人的理性,预言新媒介技术将带来更好的民主和更好的地球村。在理性、民主这些现代性价值遭遇反思的今天,它们也未能完满解答技术和人的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地界定了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详细地论述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所造成的种种危害,探寻了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运用实证分析、举例说明等方法对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侵害人格权、著作权和经济性权利是新闻采访中常见的侵权纠纷,主要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上级部门协调和诉讼程序解决。媒体应坚持新闻的真实,同时需专门新闻立法,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4.
传媒伦理不仅是传媒自身发展的必要,也是当今社会建构的必要。从大众传媒的社会伦理角色、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建的吁求以及传媒伦理缺失所引发的改造需要这三个方面都可证明传媒伦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将戴伊教授的《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较深刻领会了一些他的媒介伦理思想。因此笔者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戴伊的媒介伦理观:媒介道德的主体,德性论倾向,伦理两难境地,对义务的划分,传播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机制,SDA道德推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谈了戴伊的学术成果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名的新闻教育家威廉是世界上第一份《记守则》的制订。20年代,他先后两次来华讲学,被当时的中国新闻学称赞为“吾人师表”、“世人模范”。他所提倡的关于记以道德人格为首要条件、超然独立的政治立场和勇敢不屈的精神品格等新闻伦理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新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将戴伊教授的《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较深刻领会了一些他的媒介伦理思想。因此笔者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戴伊的媒介伦理观:媒介道德的主体,德性论倾向,伦理两难境地,对义务的划分,传播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机制,SDA道德推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谈了戴伊的学术成果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分享传播,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时代成为当下媒介素养讨论的核心。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在批判认知的基础上加入媒介生产维度。媒介技术关系到媒介生产和批判认知,媒介生产需要考量传播伦理。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用“影视媒体”来统称视听类节目的载体,但没有明确的理论界定。根据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及教学资源建设的经验对多媒体影视技术的定义、范畴及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并阐述影视多媒体课程体系建构方法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长江韬奋奖" 获得者作为新闻界的优秀工作者,文章通过分析 2005 年 — 2014 年的 124 位获奖人群工作事迹,提取出 10 项群体素质特征并归纳为政治思想 、 创新意识 、 职业道德以及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为高校在培养新闻储备人才做参照,以促进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