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运动员猝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新近国内外有关运动员猝死的文献和病因学研究及病例报告。针对青年运动员和中老年运动者因运动诱发的猝死,分析引起猝死的各种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及ECG 异常等高危因子,探讨运动猝死的危险性、可能的预防手段和测试方法及对运动员评价的标准,为深入研究运动与猝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运动前心血管筛查领域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研究和国情为我国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的设计和运动猝死预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一般通过家族史、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安静心电图对运动员或锻炼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筛查高风险个体,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是运动猝死一级预防的国际主流方法。尽管对筛查方案的一些细节仍有争议,但2017年各国学者联合发布的运动员心电图解读国际标准专家共识大幅提升了安静心电图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纳入安静心电图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所接受。建议通过制订运动猝死登记制度,建立系统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体系和方法,加强新兴安全筛查方法和技术研究,从而改进我国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游泳运动员的无氧阈进行了评价。表明,能敏感地反映耐力素质是无氧阈时的吸氧量绝对值,而不是无氧阈的相对值和无氧阈时的功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当运动到无氧阈功率左右时,运动员的每搏量开始稳定,每搏量稳定时的强度与各自的无氧阈一致,两者间呈高度相关,无氧阈与心功能之间有密切关系,无氧阈不仅反映外周骨骼肌的代谢功能,而且也能反映心功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4.
一、发览简史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成绩和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增加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吸氧量值(即无氧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这一特性在运动科学,职业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对无氧阈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实,对于无氧阈的认识,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在本世纪初道格拉斯及其同事观察到,在运动实验中的受训者,在低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相比,并无任何变化,但是当工作负荷超  相似文献   

5.
虽然心率不能用来确定无氧阈,但它可以用来控制高于无氧阈或低于无氧阈的运动强度。因此,本文调查了20名年轻女性运动时的无氧阈心率和最大心率百分  相似文献   

6.
不同训练水平赛艇运动员多级负荷中血浆心钠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训练水平男子赛艇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在进行不同强度负荷后,血浆心钠素与心血管功能的变化,探讨了系统赛艇训练对心脏内分泌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系统赛艇训练不影响安静时的血浆心钠素水平,但可提高运动中心钠素对负荷明显反应的强度阈,运动中检测血浆ANP水平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价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心脏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7.
幼儿乳酸阈值及无氧阈心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3名幼儿乳酸阈及其心率值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5岁幼儿AT时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成人及青少年;幼儿亚极量强度运动后乳酸峰值大多出现在负荷后1min,反映了幼儿机体代谢的特异性.此实验结果可为幼儿有关生理机能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提供参数,所测得的乳酸阈心率值将为幼儿健身、减肥、增高等运动处方中运动强度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1、评定运动训练程度及训练效果。 通过运动生理学指标测定可以评价长期训练和短期训练的程度和效果。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比如长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窦性心率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等。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常用心率、血压、血乳酸、无氧阈、最大摄氧量、睾酮、皮质醇等指标来评价人体机能的适应性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冯连世  宗丕芳 《体育科学》1993,13(2):60-63,6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速度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及其与乳酸阈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不同速度运动后 SD 大鼠骨骼机 NADH 和 NAD 含量变化发现,低强度运动后 NADH下降,中等强度运动后又升高,肌乳酸均有少量增加。在乳酸阈速度时,NADH 含量和 NADH/NAD 比值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中等强度运动后 NADH 含量升高主要是线粒体内 NADH 发生改变;肌肉 NADH/NAD 比值的变化对乳酸阈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调节因素。在中强度时细胞即开始向还原状态转变,可能对加速乳酸的积累和乳酸阈的形成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对我国2000年到2007年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案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运动猝死案例103例,涉及23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具有以下规律: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运动猝死项目主要为跑步、足球、篮球等项目,项目猝死的危险性与运动强度和量有关,通常高强度、大运动量、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猝死风险较高.我国大众健身人群一天中运动猝死发生高峰是早晨;一年中运动猝死高峰月份为3月和11月,其次是7月.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病因以心源性猝死最多,其次是脑源性猝死.根据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提出了今后运动猝死预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运动系2003级18名男子短跑、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通过分析得知,乳酸阈心率为145±10次/min。推荐使用乳酸阈心率这一简便指标来确定训练负荷强度,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运动生理学研究都证明,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员的耐力性运动成绩,和无氧阈(即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急剧增加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氧量的利用率)有很高的相关性。由于这一特性在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医学者对无氧阈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些研究工作者对无氧阈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五种不同的假设;有些学者还对无氧阈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很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旨在观察乳酸阈强度训练提升超重女大学生心肺机能和改善身体成分的效果。方法: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绘制血乳酸-走跑强度动力曲线,依此确定运动干预强度及设计运动方案;受试者进行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训练;测定实验前后身体成分、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超声心动等指标进行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为3.75±0.91mmol/L,乳酸阈强度为6.91±0.88km/h,乳酸阈强度训练靶心率为137±12.2次/min;实验组训练后,体脂%、腹部脂肪含量等非常显著的下降,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显著性提升;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锻炼可显著改善超重女大学生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本研究得出的乳酸阈强度可作为超重女大学生有氧健身的参考强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男子散打运动员和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与通气阈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散打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和血液的粘度,减小内环境变化对血液流变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且通气阈摄氧量与血液流变性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与运动训练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有氧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我国235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结果。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高于女子;耐力性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如用相对值(%Vo_2max或%Wmax)表示时,则性别差异消失。提示:在运动中女子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与男子相近。把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相结合,对运动员的可训练性和易训练性进行评价,在耐力性项目选材中可能更为有效。本文提供了我国男、女少年运动员无氧阈的正常值,可供科学选材及运动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机体在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通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关系的阐述,为科学地运用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体育系男学生(20名)在安静状态、小于通气阈强度、通气阈强度、大于通气阈强度负荷后即刻1min的脑电变化进行测试。结论:通气阈强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脑皮质产生影响,增进了大脑细胞新陈代谢强度,可改善大脑皮质神经元代谢能力,使其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对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很显著;大于通气阈强度运动后易使中枢神经细胞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18.
老年体育活动中的猝死属于运动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老年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非创伤性的意外死亡。本研究对北京,黑龙江和新疆等16个省市区的老年体育活动中的猝死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了解我国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讨论有关预防和减少老年人体育活动中猝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运动员或学生在运动中猝死的事故时而发生。1984年,日木2500万中、小学生,在校内死亡的学生有250人,其中124人是由于体育课上心脏病突发而死。在我国,运动猝死事故也时有发生。这必须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高原  郝英  朱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51-653,656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和体育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给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依据运动猝死的定义,对华中地区收集的38例运动猝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28.8±16.7岁,年龄范围13~72岁,其中30岁以下21例.猝死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中时有发生.文章分析了运动猝死发生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