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而且性情更温和热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其他两个专业学生心理更为健康,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调查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SCL-90量表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躯体化、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非体育类大学生相比,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强迫、敌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较低.结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钱宏颖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2):72-74,82
通过对高校部分参加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进行SCL-90量表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6周运动干预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评价,表明各类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作用,能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专家及学生调查来探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以研究实施健康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验法对辽宁省2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5027名本、专科学生进行了人格特征、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特征、自我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恋爱观等8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表明: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在人格特征、自我意识、兴趣品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特征。在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比较中发现,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大学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组别的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男生优于女生;一、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二、三年级则相对较差;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城审与乡村学生心理存在差异并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体育活动调节自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与人们心理健康紧密联系的心理课题,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根据Shavelson等[1]学者提出的自我理论,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的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的自我。自我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讨论体育活动、自我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①体育活动能增进大学生自我,自我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②大学生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③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大学生实施运动处方,通过研究来探讨实施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康复提供了一套运动锻炼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厌学、焦虑、学习懈怠、功利性强以及自卑是其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研究得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调节学生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进一步指出深化《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设计并实施了贫困生参与健身俱乐部锻炼的方案。结果证明,贫困大学生参与健身俱乐部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分析表明,课余参与健身俱乐部锻炼能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因子。建议高校体育发展的同时,应关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现状及原因,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快乐体育,形成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体育师友》2019,(4):29-3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高校通过开展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育学习焦虑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理训练为手段,探讨大学生体育学习焦虑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体育学习焦虑的控制有助于动作技术的掌握和完成质量的提高;有针对性地采用认知、表象、放松训练及暗示调节等心理训练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学生体育学习的状态焦虑。  相似文献   

13.
探究了不同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中等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状态;中等时间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有明显的心理效益;长时间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与普通人群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非体育类学生相比只在“强迫性”方面差异显著,也就是说体育运动对于强迫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2)体育类大学生在性别、城乡和年级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卫生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影 《体育科研》2004,25(1):50-52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突出。  相似文献   

16.
有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活动是改善人体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不同运动负荷、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身体活动方式、运动负荷与人体不同心理表现之间的影响规律是什么?本课题通过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建立心理健康评价系统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探寻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建立起改善学生不良心理表现的运动处方系统。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对大专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检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采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对大专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症状的学生较多;通过俱乐部制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发现,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对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尤其对减轻抑郁心理、改善人际交往状况方面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发现:由于择业、经济状况、学业进展等原因,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学生的性格及生活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心理焦虑水平也不同。而经过半学期每周3次或3次以上的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发现:有节奏的健美操锻炼有助于降低女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有助于调节其不良心理,从而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健心运动处方教学在贫困大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2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健心运动处方教学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应付方式,显著地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普通的体育选修课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性.教学方法、测试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症状自评、焦虑与抑郁自评、应付方式各因子均有显著的影响.健心运动处方教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的促进作用优于普通的体育选修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4所体育院系的5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2种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表达抑制策略上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